哈尔滨工程大学bbs论坛
标题:
【转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四年级开放设计——OFFICE 3.0
[打印本页]
作者:
295608944
时间:
2015-9-19 15:37
标题:
【转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四年级开放设计——OFFICE 3.0
2015年2月28日到3月27日期间,十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本科四年级的学生在校外及校内老师指导下,对北京市内的几种不同类型的当代办公空间(实际案例)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每个案例的背景、空间特点和类型、使用状况、产业配置等等方面,并图示分析结果。学生在密集的调研、分析、工作坊之后,构思各组的设计主题。设计紧扣知识生产方式和未来生活模式,十名同学用五组出发点各不相同的设计展望了课程名称OFFICE3.0——the Next Working Space
指导教师:
唐康硕, 张淼 (MAT Office)
董健菲,陈旸(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开放设计参与学生:
国建淳,贾鹏,李耕,边宇含,孙嘉琦,王晴雨,
徐淼,倪瑞贤,陈嘉鹏,李春阳
参与中期评图:
汪铮, 空间站建筑事务所
青山周平,BLUE建筑事务所
唐康硕,MAT Office
张淼,MAT Office
董健菲,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教学方法本课程首先对现代办公空间进行了历史性梳理,并尝试理解和分析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办公建筑,然后带领学生们对北京市内的几种不同类型的当代办公空间(实际案例)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每个案例的背景、空间特点和类型、使用状况、产业配置等等方面,并图示分析结果。
课程中植入大量的讲座和研讨课,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环节。与受访问学校或创意办公的沟通互动,激发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在密集的调研、分析、工作坊之后,构思各组的设计主题。设计紧扣知识生产方式和未来生活模式,故事性和参与性的设计构思将会被更多鼓励使用。
教学方式分为:
研讨课(seminar),由本组教师讲授,学生参加讨论;
讲座(lecture),由受访学校教授或受访事务所主持建筑师讲授;
实地调研(field work),由教师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调研;
工作坊(workshop),与受访学校学生一起就相应课题组织1天工作坊;
小组工作(team work),由本组学生进行的组内讨论、绘图和设计工作。
课程成果
方案三:创业巢| 国建淳 贾鹏
本方案为创业者而设计。创业初期资金匮乏,人手缺失,为克服此类阻力,我们设计了可生长变化的办公空间,提供廉价的租位与各类服务与空间,为创业者的创业孵化服务。
单体间的组合逻辑:在一个创业者聚集的地方,公司的规模在不断变化–扩张或裁员–对办公空间容积的需求常常处于变化中。另一方面,创业初期,公司规模小,一般只有一个核心团队,公司运作常常需要和其他各类公司合作:灵感的碰撞或跨行业的咨询。我们联想到了蜂房–单元的组合体–适于组合和联结。
随着创业园区规模扩张而自然生成的创业者社群
单体空间模式变化
构造与组合
©国建淳 贾鹏
首层平面
方案四:空中的梦想家 dreamer on air |王晴雨 孙嘉琦
科技的飞速发展,工作模式的变化影响着工作空间的变化。在北京各大工作室、公司调研过后,我们发现艺术家、设计师、创作者等自由职业者的工作空间变化较有特色。基于对艺术家生活创作模式的研究。本设计利用艺术发展的生态系统将商业、展览、联合办公等功能与艺术区有机结合,又引入城市过街通道公园的概念加强与城市的互动。希望艺术家能够带动城市的经济艺术发展,并打造新型的艺术社区改善艺术家生活状况。
建筑底部架空,上部又设置“悬浮的盒子”,打造艺术家工作生活及对外交往与城市互动的生活空间,名为“空中的梦想家”,既指艺术家是梦想家,而作为地标建筑对于整个城市的一种姿态具有一定感染力,又寓意整个艺术中心是艺术家第二个家。
上层空间作为艺术家私人的居住创作合一LOFT,形式多样,组合方式灵活适用于音乐家、画家、作者、创作家、设计师等各类型艺术家。开放的交往空间和多变的灰色空间也给艺术家的独处冥想和沟通交流等多种生活方式提供了可能。
建筑形体灵活多变,上层外部使用清水混凝土,给艺术家留有创作和改造的空间,可按照各人的喜好和个性改变自己居住和工作用的“盒子空间”。下部用通透的玻璃幕墙围合,在城市界面上对于市民是一种展示和吸引。
整个建筑由底层广场及过街流动展廊、下部商业办公艺术盘旋平台和上部艺术家工作生活LOFT 三部分组成。上部的LOFT由一个个大小尺寸不同的“悬浮的盒子”按照不同的组合方式组成。
整个下部空间采用盘旋上升式布置,由一层入口处开始功能分别为阶梯咖啡简餐、商铺、联合办公到艺术教室、表演展览空间。由底层靠近日常生活的市井文化慢慢过渡到上层充满艺术气息的功能空间,在盘旋的路径中让人能够体验到艺术中心对于城市和市民的影响。
盒子的不同堆砌方式和挑出凹进行程了有趣的灰空间,艺术家可以自由的穿梭其中,造访其他艺术家抑或是独处创作。对于底层穿行而过的市民,视觉的可达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民对于艺术的向往
©王晴雨 孙嘉琦
一层中心的开放广场既是城市街角的穿行通道,又作为艺术家们创作、展示个性创作和交流的平台而存在。在这里,艺术家与创作家、艺术家与市民之间相互沟通思维碰撞,不仅激发了创作灵感还可以将艺术融入生活,辐射给整座城市。
方案五:CAPSULE OFFICING|李春阳 陈嘉鹏
极大的开放性与极大的私密性本是一对相互矛盾的命题,但在未来的办公空间中,独自思考的私密空间与相互交流的开放空间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满足未来的需求,改组学生从胶囊的概念出发,完成了对办公空间的一个创新。
以胶囊为私密空间的设计主体,办公单元不同于普通办公空间的向楼面以上发展,而是为了满足极大地私密性从而向楼面以下生长。单个“胶囊空间”满足一个人的休闲与工作的空间,几个“胶囊空间”组合成一个个组团,来满足工作多元化的需求,不同的组团之间既是相互独立,优势密切相关。
开放空间则以“极大的开放性”为目标,只是限定所需基本要求的区域,其他的空间完全由用户自己定义。
最后形成的是一个自由组合、生长的空间。胶囊内安静私密,楼面上热烈开放,正是这两种相互矛盾的存在才符合未来办公的发展。
“胶囊”
©李春阳 陈嘉鹏
欢迎光临 哈尔滨工程大学bbs论坛 (http://www.talimut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