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bbs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前期相关事项通知

[复制链接]

87

主题

152

帖子

70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0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29 14:20: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style="visibility: hidden;">
                    
                    
                    
                    
                    2021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前期相关事项通知
各位考生:
欢迎报考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我院现招生专业分别为:核科学与技术(学术型)、能源动力(专业学位,原为核能与核技术工程),报考其他学院和专业的考生,请勿入群。
       为做好招生咨询、答疑工作,学院建立了考生微信咨询群,请考生(仅限考生本人)主动扫码入群。入群后请将“我在本群的昵称”改为真实姓名,学院将定期清理无关人员。
学院将在群中推送各个团队的微信介绍,以便考生了解更多导师、研究方向等相关信息。


学院概况
       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简称核学院)前身是1958年“哈军工”创建的核动力装置专业。为了培养核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设计开发、运营与管理等专门人才,2005年12月12日成立了国内第一个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确立了“国际化、开放式、研究型、高水平”发展思路。
         学科自成立以来,坚持在核安全与仿真、核动力装置性能与设备、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核反应堆物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辐射应用及探测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技术等方向上开展前沿技术研究,不断探索相关的机理问题,发现新规律,揭示新机理,创新新技术,取得了一批显著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科技奖励3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200余篇,国际、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70余项。近三年来,累计承担来自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国家自然基金委、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局、海军装备部等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到款超过9000万元,为推动核能科技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站网址:http://cnst.hrbeu.edu.cn
学院优势
※ 国内最早设置核专业的高校之一
※ 国内高校第一个“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 核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学校“三海一核”主干学科
※ 拥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 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核科学与技术学科排名与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并列第三
※ 拥有全国高校核学科中唯一由教育部、国家外专局认定的“核动力安全与仿真创新引智基地”
※ 拥有国防科工局“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 拥有科技部“核安全与仿真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国防科技工业“核动力技术”创新中心依托单位,“核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成员单位
※ 拥有教育部首批认定的国家级“核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是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在核工程类专业中第一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 拥有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全国首批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团队
※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首席专家中,我校校友占五分之三
※ 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单位
办学理念
       学院秉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校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工作,按照“宽视野、厚基础、能力强、素质优”的要求,努力培养“思想品质好,辨识能力强、掌握核科学与技术知识”的创新型人才。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育人实践中,学院总结凝练了“修身明德、格物致知、包容兼蓄、和而不同”的十六字文化理念。
师资队伍
       在长期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学院汇聚与培养了一批知名的核动力专家和优秀的年轻学者,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奋发向上、团结协作的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全职教职工86人,拥有4个基层学术组织,全职专任教师66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3人。校内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48人。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际学术大师1人,国内外知名学者15人,兼职(客座)教授33人。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人选1人,“龙江学者”2人。
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国防特色重点学科,学院全面参加我国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建造、综合治理、人员培训等各环节的工作,是我国核科学与技术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研究方向
1 核能先进仿真技术
2 核动力运行支持技术
3 核安全分析技术
4 反应堆严重事故预防与缓解技术
5 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
6 先进热工水力测量技术
7 核工程材料和辐照损伤效应
8 辐射物理与应用技术
9 核反应堆物理与安全
10 核燃料循环
11 放射性废物处理
学科平台
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核动力安全与仿真创新引智基地"
教育部"核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科技部"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工信部"核动力安全与仿真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工信部“核安全与先进核能技术重点实验室”
国防科工局"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国防科工局“核动力技术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
黑龙江省"核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黑龙江省"辐射技术高校实验室"
黑龙江省"核动力装置性能与设备重点实验室"
中核集团“中国核工业核安全与仿真技术研究院”
     
国际合作

       学院国际学术交流活跃,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扩大了学术视野,密切跟踪国际学术前沿问题,激活了学术队伍的研究活力,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学院已与
●国际原子能机构
●美国密歇根大学核工程系
●田纳西大学核工程系
●日本京都大学能源学院
●法国大西洋高等矿业电信学校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
●俄罗斯门捷列夫化工大学同位素分离系
●OECD Halden项目
●斯图加特大学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核工程系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能源系
      等核能领域国际著名学校与机构达成合作交流、互换研究生的协议,能够给学生提供出国学术交流、攻读学位和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的条件。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教育与培训中心项目在我校实施,硕士研究生培养将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核管理学院”计划。
  基层学术组织

核动力仿真研究中心

1
核动力仿真研究中心
       核动力仿真研究中心是为了保证我国新一代核动力装置模拟器研制项目的顺利进行,以大型科研项目为牵引和依托,自1998年逐渐形成的跨院系的科研团队,先后入选首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是“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教育部与外国专家局 “核动力安全与仿真‘111工程’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核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科技部“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的主体力量。核动力仿真研究中心现有专职教师23人,专职科研岗9人,硕士、博士研究生及留学生180余人。专职教师队伍中,教授9人,副教授7名,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8人。
       核动力运行与仿真是本中心20多年来凝练而形成的主体研究方向。核动力运行与仿真技术是综合性的学科研究方向,包括利用现代仿真技术研究核动力装置的运行问题和对核动力装置仿真技术本身的研究。先后完成国家及省部委重大基础科研项目30余项,累计研究经费3亿元。目前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60项,总经费超过2亿元。近年来,中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国家专利40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00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200篇。




核动力装置研究所



2
核动力装置研究所      
       哈尔滨工程大学核动力装置研究所,其前身可以追溯到“哈军工”时期核动力装置专业。经过几十年发展,核动力装置研究所已成为一支以实验研究为主,围绕核动力装置性能、核反应堆技术、核安全为研究重心的重要科研力量,目前研究所已拥有黑龙江省核动力装置性能与设备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兴海学术团队。研究所现有教师29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6人,讲师13人,非科研岗教师2人。近年来,研究所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国防973、国家自然基金、劳氏基金、民品横向、国防预研、能源局示范工程项目、核能开发等国家级、省部委重大项目及横向合作科研项目60余项。此外,还承担国防科工局、军队相关部门下达的科研计划项目以及军工科研单位委托的科研项目5项。依托项目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中核集团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编制、出版各类特色教材6本,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0余篇,EI收录400余篇,在核动力领域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工程技术影响力。



核技术系

3
核技术系
核技术系共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兼职教授2人;专职实验员1人。承担了核学院原子核物理、反应堆物理及辐射探测等16门涉核专业基础课。目前从事三个研究方向:(1)核工程材料和辐照损伤效应;(2)辐射探测与应用技术;(3)核反应堆物理与安全。团队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预研项目、核能开发及企事业委托等项目,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教材或著作3部。
      核技术系目前拥有放射源若干和行波电子加速器一台。其中电子加速器有多个能量档位可调(6、8、10 MeV),同时兼顾了工业辐照与无损检测(工业CT)两种功能。这为开展辐照应用技术(如核反应堆材料辐照损伤效应、辐照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辐射育种和改良)、材料改性技术(如辐射交联、纳米材料制备)以及辐射探测技术(如探测器的测试与辐照考验、工业无损检测/工业CT)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平台。同时,当前也在筹备开展离子加速器实验平台(1.7 MeV+3.0 MeV)的建设。
    核工程材料和辐照损伤效应方向:致力于反应堆材料的辐照损伤机理及新型高性能材料研发。近年来在二氧化铀、碳化硅复合材料、高性能合金钢等方面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坚持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研究并重,主要研究手段为计算机多尺度模拟、离子加速器实验,以及二者相结合。着力于反应堆材料的关键辐照损伤现象,探索机理和物理本质,以基础研究推动工程应用。
    辐射探测与应用技术方向:立足本单位的科研实验室,以大科学装置为依托,以核能发展和军工需求为牵引,致力于为核技术在军民各方面的应用提供解决方案和探索辐射物理的基本规律。研究方向包括:(1)辐射成像、核分析方法及其在核安全、核安保、核应急等领域的应用,针对核材料衡算、放射源定位开展了一系列模拟与实验工作;(2)辐射防护与环境辐射监测技术;(3)新型辐射探测技术研究与装置开发;(4)辐射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特别是通过放射性核束实验研究原子核的结构性质与反应机制。
    核反应堆物理与安全方向:基于我国核反应堆研究的实际情况,主要开展如下几个方向的研究。(1)课题组通过引进国际上主流反应堆设计计算软件包,具备了新型反应堆分析计算能力,开展了小型压水堆堆芯物理概念设计;(2)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节块法三维时空中子动力学程序,并初步完成对大型商用堆设计计算适用性的检验,完成了该程序与系统分析程序的耦合;(3)开展了二代核电站及AP1000的典型设计基准事故(DBA)分析;(4)开展了严重事故及源项分析方法研究,通过对一体化分析软件的消化吸收,取得了具有特色研究成果。(5)开展包括熔盐铅基堆、热管堆、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等在内的新型先进核反应堆的概念设计、模拟计算、原理验证与安全分析。



核化工系


4
核化工系   
       核化工系是一个以教学为主的基层学术组织,承担着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本科生及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学科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我校的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学科被列为“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为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国防紧缺专业,黑龙江省重点专业。
       核化工系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副研究员1人,讲师5人,共1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5人。此外,核化工系还聘请了8位来自于国内相关企业、研究院和高校的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核化工系围绕着乏燃料后处理及放射性废物处理两个主要学科发展方向,开展了乏燃料后处理工艺过程仿真、新型萃取剂与吸附材料开发、核化工分离设备水力学与传质性能研究以及放射性废液的膜蒸馏、浮选、吸附等处理技术研究,此外还开展了核动力装置一回路系统腐蚀机理与腐蚀产物沉积过程的模拟研究、含氚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近年来,核化工系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乏燃料后处理重大专项、核设施退役与放射性废物管理专项、预研项目等共10余项。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中核集团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发明专利10余项。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哈工程家园  

GMT+8, 2025-5-2 21:33 , Processed in 1.66199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